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三年综合改革持续发力“双一流”建设

日期:2016-12-29    阅读次数:

 

 

  1220日,天津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教育工作年终总结会。

 

  改革招生选拔方式,提升优质生源比例。全面深化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改革,健全选拔过程监督体系建设,充分释放了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形成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的自治路径。全面推行与培养质量、学科发展及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调整结构,合理配置招生资源。推出招生夏令营、导师团计划、专场宣讲会等举措,保证生源质量及数量。启动了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双校区考务模式,统筹规划、设计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模式。

 

  改革分类培养机制,推行分类培养体系。以“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为指导,全面实施“I”计划与“P”计划。学术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工作得到大力发展,与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等实质性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得到极大加强,2016年精仪学院与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天津大学—九安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获批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成果《“蓄内融外,协同互激”,动力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在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改革导师责权机制,调整导师队伍结构。健全指导教师岗位选拔制度,形成了更加年轻、更具活力的导师队伍。博导队伍中年龄40岁以下占导师队伍比例由2014年的9.1% 提高到28.2%。在2016年博导岗位选拔中,85人没有通过岗位选拔,198人是今年新上岗的博导,实现了导师岗位的动态调节。组织开展了天津大学2016年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新增海洋科学和地质学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优化了学位授权点存量结构,提高了办学活力。

 

  优化学科支撑体系,推动学科内涵发展。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点任务汇聚优质资源,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支撑保障条件,组织完成了25个学科参与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继续推动分子化学与材料、集成光电子器件等6个已建学科交叉平台建设,营造学科交叉氛围。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同时,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岩土力学与工程”,展开了以凝练学科方向为目标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进一步发挥学科国际同行评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及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的诊断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督兼顾的学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调整高端培训结构,促使类型多元扩展。高端培训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三课”工程,促使培训类型多元化发展。优化整合培训师资队伍,联合管理队伍营造特色突出的品牌培训项目;打造家国情怀教育平台,普及终身学习理念,建立“海棠书院”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开设国学、人文领域课程,引领具有天津大学特色的家国情怀教育。开设海棠书院首期共招收约70名学员,共进行10次线下讲座,线上课程覆盖十万余人次,影响力与日俱增。

 

——天津大学新闻网20161221

 

  特别声明: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